池塘清洁化养殖模式
2011-12-20
滆湖域精养池塘平均667 m2产量达l 500kg,为江苏省水产品的有效供给和渔民的增收致富作出了贡献。但是,由于大量饲料、鱼药的使用,以及鱼类自身代谢物大量积累,导致了池塘水质的恶化和鱼类病害频发。工业的迅速发展直接导致了水产养殖效益偏低、水产品品质下降,严重制约水产养殖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2008年在常州市武进区前黄镇湖滨村境内的常州市水产良种引繁中心的涌湖养殖基地进行了淡水池塘循环水清洁养殖技术的试验,通过建立集约化养殖区、生态化养殖区、尾水汇集区、生物净化区、净水汇集区等“五区”,用管道相连,采用一次动力提水,依次顺流的方法,形成循环系统。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1、改造养殖池塘
集约化养殖池塘改造 共改建池塘14口,面积88x667 m2。进、排水口分设在池塘两头,用PVC管控制进出口水量。每个池塘具有独立的进排水功能。通过进排水管上与湿地集水区相连,下与生态化养殖池和尾水汇集区相连,使从该区域排出的水通过PVC管道可以直接排人尾水聚集区,也可以进入生态化养殖池塘。根据用水量的需要灵活控制。
生态化养殖池塘改造 生态化养殖池15口,面积252x667 m2。设有独立插管,可根据季节和养殖需要来调节水位。采用“‘631’河蟹养殖模式”,在池塘中种植伊绿藻黄草、苦草等沉水植物,并投放螺蛳。水源采用从集约化养殖池塘自流出的养殖尾水,用于吸收集约化养殖池流出的尾水中的氨、氮等。从该区域排出的水最终通过PVC管道进人养殖尾水聚集区。
滆湖域精养池塘平均667 m2产量达l 500kg,为江苏省水产品的有效供给和渔民的增收致富作出了贡献。但是,由于大量饲料、鱼药的使用,以及鱼类自身代谢物大量积累,导致了池塘水质的恶化和鱼类病害频发。工业的迅速发展直接导致了水产养殖效益偏低、水产品品质下降,严重制约水产养殖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2008年在常州市武进区前黄镇湖滨村境内的常州市水产良种引繁中心的涌湖养殖基地进行了淡水池塘循环水清洁养殖技术的试验,通过建立集约化养殖区、生态化养殖区、尾水汇集区、生物净化区、净水汇集区等“五区”,用管道相连,采用一次动力提水,依次顺流的方法,形成循环系统。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1、改造养殖池塘
集约化养殖池塘改造 共改建池塘14口,面积88x667 m2。进、排水口分设在池塘两头,用PVC管控制进出口水量。每个池塘具有独立的进排水功能。通过进排水管上与湿地集水区相连,下与生态化养殖池和尾水汇集区相连,使从该区域排出的水通过PVC管道可以直接排人尾水聚集区,也可以进入生态化养殖池塘。根据用水量的需要灵活控制。
生态化养殖池塘改造 生态化养殖池15口,面积252x667 m2。设有独立插管,可根据季节和养殖需要来调节水位。采用“‘631’河蟹养殖模式”,在池塘中种植伊绿藻黄草、苦草等沉水植物,并投放螺蛳。水源采用从集约化养殖池塘自流出的养殖尾水,用于吸收集约化养殖池流出的尾水中的氨、氮等。从该区域排出的水最终通过PVC管道进人养殖尾水聚集区。
page
2、营造人工湿地
人工湿地约占池塘总水面积的20%,面积86667 m2。以传统精养池的水质为参照,设定所排出养殖尾水通过动力抽人人工湿地。人工湿地是该系统的高点,比集约化池塘高出1.5 m,形成自流状态。由尾水汇集区(16x667 m2)、生物处理区(60x66m2)、净水汇集区(10x667 mz)3部分组成。生物处理区水深0.5~1.5 m,构成梯度,形成以表面流为主的兼有垂直流和潜流的人工湿地。主要培育水生底栖动物和种植水生维管束植物,水生生物量达20 kg/m2以上。水生底柄动物和水生维管柬植物不分区交替分布,挺水植物、浮叶植物、沉水植物和漂浮植物分区交叉分布,起到共生互补和协同互助作用,充分净化水质。
3、建立尾水汇集区
建设面积16x667 m2,深2.5 m尾水汇集区,用于整个项目区养殖尾水的收集。并投放自鲢、花鲢、匙吻鲟等滤食性鱼类。用于滤食浮游生物,起到变废为宝,化害为利的作用,养殖尾水在该区域得到初步净化。
4、建立净水汇集区
建设面积10×667 m2,池深4 m净水汇集区,可以通过管道来调节取水部位,给集约化养殖池塘提供良好的水质和较适宜的水温(如春、秋季的取水口可以移至水体的表层,以增加水温;夏季的取水口可以移至水体的中层,降低池水水温)。page
5、构建循环系统
根据建设循环型渔业经济的要求,依据水域生态学原理,对老鱼池进行改造,构建生态高效、循环低耗的池塘循环集约化水养殖系统。循环系统流程见图1。
系统采用一次提水,依次自流,而常规精养鱼池的进出水均需消耗动力,因此,该技术可大大降低能耗。
6、品种布局
集约化养殖区以养殖长吻鲍、瓦氏黄颡鱼、黄颡鱼、杂交黄颡鱼为主,以养殖四大家鱼、团头鲂、异育银鲫等常规鱼为辅。生态化养殖区以养殖虾蟹为主,混养常规鱼类。湿地净化区以种植水生经济植物、投放贝类为主,在尾水汇集区投放花鲢、白鲢、匙吻鲟等滤食性鱼类。page
7、结果
水域水质:循环系统建成后分别取水样3次,监测区位分布为集约化养殖区、生态化养殖区、尾水汇集区和人工湿地净化区。集约化养殖区水体各项指标均高于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V类标准和太湖流域养殖尾水排放二级标准。循环系统正常运行可有效地消除养殖尾水污染,主要养殖尾水污染指标CODCr,BOD5,NH3-N、TP、TN平均下降了50%以上,达到了试验设计指标要求。
产品质量:将集约化池塘养殖的青鱼、黄颡鱼、长吻鲍抽样送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上海)检测,共检测26项指标,各项指标均符合国家绿色食品A级标准。
page
8、产量及效益
产量:养殖产量人工湿地净化区收获食用藕3×l04 kg,螺蛳、河蚌3x104 kg,白鲢5 040 kg,花鲢6 300 kg,匙吻鲟900 kg,合计收获鱼类12 240 kg。88x667 m2集约化养殖区商品鱼产量为455~1 685 kg/667 m2,l龄鱼种产量429—469 kg/667m2,2龄鱼种产量为612 kg/667 m2,收获77 263 kg。252x667 m2生态化养殖区共收获河蟹15 542kg,其中主养河蟹194。4x667 m2,产量12 986 kg,河蟹平均产量51。68 kg/667 m2,折合66.8 kg/667 m2。其中套、混养河蟹57.6x667 m2,产河蟹2 556 kg,河蟹平均产量44.4 kg/667 m2(252x667 rill2生态化养殖区河蟹平均产量61.7 kg)。19.6x667 m2主养青虾共收获884 kg,平均产量45.1 kg/667 m2。36x667 m2主养克氏螯虾捕捞上市1 63l奴,折合平均产量为45.3 kg/667 m2(因12月克氏螯虾均已打洞越冬,实际产量无法估算)。同时共产鳜鱼l 130 kg,鲢鱼14 670 kg。
效益:养殖效益据初步调查核算,86x667 m2湿地净化区共投入17.105万元,产出23.233万元,总效益6.128万元,平均效益713元/667 m2。88x667mz集约化养殖区共投入100.605万元i产出140.528万元,总效益39.9233万元,平均效益4 537元/667 m2,252x667 1-112牛态化养殖区共投人52.776万元,产出124.4424万元。总效益71.6659万元,平均效益2 844元/667 m2。整个系统426x667 m2水面,投入170.4863万元,产出288.2035万元,总效益117.7172万元,平均效益2 763元/667m20page
9、小结
该项目经过一年来的实施,共投入170.4863万元,产出288.2035万元,总效益117.7172万元,平均效益2 763元/667 m2。试验虽然将一部分池塘改造用于营造湿地,净化水质,但整体效益并没有降低,甚至还高于当地平均水平。池塘养殖水循环利用是池塘养殖循环经济的一种,它是将养殖尾水经过系统内净化处理后循环使用。它是一套独立的水循环系统,形成了相对独立的水域生态,减轻了对周围水源的依赖,实现了养殖用水循环和能量物质的逐级利用,同时达到了养殖生产用水的零排放,对保护水域环境,提升水产品品质,提高养殖经济效益。该技术借鉴并运用了“池塘养殖循环经济技术开发与应用推广”和“自净式循环水养殖技术开发”的技术成果,同时嫁接了“净化湿地营造”这一环保技术,提出了养殖面积和湿地面积80:20的循环模式,能够达到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可以将这一技术结合养殖区老池塘的改造,加以推广运用,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摘自(常州市水产技术指导站,江苏常州213000)
陈耀炳,何锦军,冯军page